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这四句的哲学典故含义非常深。
菩提
是葡还是提
提起没道理
菩提是不提
你又还在提
菩提在佛教里有一个谐音典故,就是“葡萄和提子”!
很多时候,是葡萄还是提子,那都是只有亲手种植者,也就是作者本人才知道的事,也只有他们才有“最终解释权“。
是葡萄还是提子,一切要取决于作者本人的决定。在佛教密宗里,只有作者本人,才有资格为这些产物命名。卖家说这是葡萄,那就是葡萄,卖家说这是提子,那就是提子。
这就是佛教里的“菩提”这个词的哲学意义,含义就是相似性,与版权性。
菩提在佛教里还有另一个谐音典故,就是“不提”!为何不提?因为提起没道理!因为一提一堆理!因为早就讲过了!
什么是菩提,其实书签就是一种菩提,翻过的叶子,就不要再提。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就好像翻过的书页,已经看懂看明白,不用再提。
是葡,还是提;是不,还是提;说,还是不说;提,还是不提,那都要看作者本人的意思。这就是佛教里真正的“菩提”的典故和含义!
据说孙猴子的师傅是菩提老祖,这个名字又是为何?只因,不提啊,不提,不提也罢。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菩提是不提”了么?因为一提就有一堆傻子自作聪明瞎比比。
菩提本无树
你们过葡萄树?葡萄只有藤,它本来就不是树,长得再粗也不是树!
菩提本无树——葡萄只有藤,它本来就不是树。
菩(不)提本无树(数)——不必再提的事,本来就很多很多了。
这是前两句话里的双重哲学意义,如果全文看懂,还有更深的其他含义。
菩提是树?这世界上被叫做“菩提树”的树种多了,可那都不是他们的专有名词。
菩提本无树(数),你们上网搜索“菩提树”这个词,搜出来的图片有榕树,有椰子树,有各种各样的树,菩提本无数多。
你们如果以现在被教化坏的“一对一”的怪毛病,认为菩提树是这世界上的一种树,那你们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叫菩提的树。
菩提树,是佛教里的一种“约定,契约”树,所以叫做不提树,说话要算数(树),这事我们就不提了,所以菩提本无树。
你们知道那些领导在市政工程开工和竣工的时候为什么都喜欢种个树么?这些树,可以被起上各种好听的名字以作纪念,但是纪念的名字并不是这树的本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明天我也在我家种一棵树,随便什么树,起名叫做“不提”,意思就是和某人约定:这事以后不准再提了!这就是约定!说话要算数(树)!
菩提本无树,菩提本无数。这句哲学典故的含义之深,非凡人所想象。你们要真的想彻底的明白这首诗的完整含义,你得彻底的了解佛教里很多专业名词里包括的更深的特有文化。
明镜亦非台
你们概念中的所谓“明镜”又是什么呢?说到明镜,你们想到了什么呢?
大多人想到的是这个,梳妆镜
古人想到的是这个
这时候很多人就要问了,这明明就是台嘛。明镜,怎么又不是台了呢?
你们所见到的明镜,真的只有这些吗?能印出你本人相貌的明镜,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你们再想想还有哪些。
水面也是这样的一个明镜,心如止水,只因你们看不到那深藏的暗涌。
当过兵或者有过学校宿舍经验的,你们的宿舍门口肯定都有这么一面镜子,正容镜!正人先正自己!自己都衣帽邋遢不堪,又如何正得了别人?
古人学习的时候,都是席地而坐,所以叫做学习(席)。地上有钱的最多铺个席子,没钱的就那么直接坐地上了,学习成绩最好的,就是首要席位,被称作“主席”,说到这里,你们现在明白国家领导人的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么?
那些学习成绩最好的和尚们,他们身下的座位,早就被磨的如明镜一样的光洁,所以,这样的明镜你们说是不是台呢?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所见到和所想到的“心中明镜”并不尽相同,代表着一个人学识和文化程度的高低。你们凡人哪会懂,一说明镜,你们心里首先想到的只是照镜子吧。
你们可知道明镜,对皇帝而言,是什么样的镜?对我而言,又是什么样的明镜?
皇帝的镜子,你们凡人万年都没缘分见上一眼。
这就是古时候皇帝的镜子,也叫万人球(求),所谓天王明镜,也就是我写过的老龙王的水晶球。
镜子都是平的?这种天王殿里的万人球镜子你们谁见过?
我的镜子,想看吗?倒是随时可以给你们看。
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魔镜啊!魔镜!
看,这就是我手中的魔镜,明镜,亦非台。
我的前世就是这魔镜的作者,太阳光子矩阵的作者伏羲女娲。
明心见性,明心就是明镜,见性亦台非台——我就直说了吧,我只是在显摆而已。
不同的人的镜子是不同的,不同人的心境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镜子,可以照出你们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的高低。
所谓境界,镜中的世界,你想看的清楚,就必须要平静光亮才可以,心中的镜子也是如此,没有历练没有磨练,你们能看清楚这个世界?
没事多照照镜子,可以让你们明白这个世界很多的道理。你们知道“琢磨琢磨”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就是磨镜子。
你们连这些基础基础的词汇都无法理解,你们又如何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事都不想再提,为什么镜子里会找不到自己。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何处惹尘埃?干净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荡上了一层土。
你们可知那尘埃为何物?那就是皇家烈士陵园里的那些万千血脉化作的骨灰啊。
这句六祖慧能的号称大智慧的散文,不过就是在描写寺庙里烧尸体的那些场所而已,不然你以为什么叫扫墓,这本来就是六祖慧能小朋友当年在扫地的时候悟出来的心得。
慧能小朋友念出了这首他的心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昨天都扫的干干净净的了,今天怎么又有灰尘了呢?慧能小朋友简直扫得要累哭了。可是,把旁边他的师祖听的不禁痴了,他的师祖心说:善,少年还略有慧根,这首诗的主题含义,直白的理解,就是“杂念都是无事生非多出来的事”,很多傻子就是喜欢没事找事,本来没啥事,偏要去多事。
两个人心境不一样,阅历不一样,可却被同一首诗吸引并且陷入沉思,这就是佛教里最棒的禅机。
佛教里的所谓禅机,很多都是高级哲理,所谓哲理,哲学,都是你怎么想都很有道理的理,为何如此有道理?因为很多文化都是一语双关,甚至好多关联性在里面的,那只取决于你们对这世界了解的深刻程度而已。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六祖慧能小朋友在扫地时候悟出来的道理,慧能小朋友天天都被安排扫地,于是累的直抱怨:葡萄吧,它又不是树,整天上课席地而坐的地方也被磨的和镜子一样光亮,这些地方本来就已经够干净了,不知道怎么搞的,又多来这么多的尘埃呢?唉,真讨厌,扫扫。
这时候旁边的老和尚听了,反倒入神了:不提的往事已经有很多很多,可就连天王的明镜他也并不是平的,这个世界本来好好的 ,又何来那么多的杂念。
这首诗之所以被称作佛教的大智慧写的诗,是因为里面的词都是“双关词”,一语双关,甚至能关联到很多事物上,这就是佛教里的所谓“禅机”。这首诗在不同“境遇”下的人的体会和理解也并不相同,所以无需多解释,你境界到了,自然就明白了。
佛教的文化其实都是包含多重含义和哲学意义的,六祖慧能的这首诗也是如此,在不同文化造诣的人的领悟和见地中,他们的心态也并不完全相同,这样的作品,才是人见人爱的好作品。
我告诉你们的东西都是希望你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自己多去体会,很多东西你们不理解不明白,只因你们没经历过,那些话和你们并无关系。死记硬背我的原话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的比我还多,等你们经历过了,明白了,那些事你们自己用自己的话就可以翻译出来了。